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中部的永新县,拥有林地面积2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06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8%,是江西重点生态功能县。截至目前,永新县已完成林权确权登记和归集、委托开发协议签订及设计文件编制等工作,标志着全国首个县域规模化林业碳汇项目已进入了市场化交易倒计时。预计7月底开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账户,8月中旬启动项目公示工作,永新县正在全力加速推进。
近日,德国联邦政府在2025年联邦预算草案中首次将碳清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纳入专项支出计划,承诺未来八年投入约4.76亿欧元支持相关技术研发与部署。这一举措标志着德国气候政策从“减碳”向“负排放”转型迈出关键一步,CDR技术由此从政策文件走向实际财政支持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盘点这份金融领域“成绩单”,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更好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其中一项数据颇为打眼——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各地发挥碳汇价值,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把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动能。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教育部今年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其中,“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设立,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3所高校率先获批设立。这个新开设的专业有何特色?又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正处于技术创新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碳市场推动下,CCS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尤其是在海运脱碳领域。事实上,对现有船舶而言,高昂的改造成本、漫长的更新周期、新型燃料基础设施的匮乏构成减排“三重壁垒”。在诸多路径中,船载CCS技术因“即装即减”且兼容现有船舶动力系统,被视为撬动存量船舶深度脱碳的解决方案之一。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和责任担当。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2023年公布的《澳门长期减碳策略》明确碳减排的总体目标,“澳门将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推动电力、陆上交通运输两个主要碳排放领域优先于2050年前实现深度减碳,达至近零排放”。
中国的“双碳”目标是确保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简报(Carbon Brief,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网站,其内容涵盖气候科学、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的最新发展)最近表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4年达到峰值,比预期提前了六年。
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加速重构背景下,产品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业链低碳水平的核心标尺。近年来,基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频现,为应对国际碳壁垒挑战、服务“双碳”目标,我国正全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7月15日,镇安县林能科技生态防护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挂网公示。这标志着商洛市首个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进入关键阶段,是继榆林市榆阳国资碳汇造林项目后,陕西省第二个公示的同类项目。